top of page

「西遊熱」丨中文sba/閱讀報告/讀後感/文學賞析/詩詞

已更新:2023年10月3日


「西遊熱」丨中文sba/閱讀報告/讀後感/文學賞析/詩詞

自從1986年 《西遊記》電視連續劇上映,題材改編自名著《西遊記》的影視作品比比皆是,且無一例外都帶來了超高熱度。不管是 「齊天大聖驚天動地的抗爭精神」,還是「女兒國國主淒美的愛情故事」,「西遊記」 主題每次出現都能帶領觀眾走進充滿魅力的奇幻世界,掀起一次次全新的「西游熱」。但這些改編之作,無論在取材角度、表現方式還是內容主旨方面都大相徑庭,那麼,它們為什麼能異曲同工地掀起「西游熱」呢?

文學家姚小鷗說:「古典文學名著作為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,具有文學母題的性質,總是被歷代的不同藝術形式反復演繹。」大家都知道《西游記》的主要情節,也就是唐三藏與三位徒弟為取真經,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得償所願,受賞後回到東土的故事。這整個過程,可以提煉為 「尋求一受難一回歸」三部曲,而這也成為一種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敘事模式。這種經典的結構形式,便是文學母題的一種。


文學母題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鑽石礦藏,其價值毋庸置疑。但剛剛開採的鑽石畢竟還只是原石,需要經由打磨和加工,才能綻放獨特光彩。至於開採後具體使用何種 「工藝」、設計成何種「形態」,這就與改編版本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。而《西遊記》正是因為具有文化母題的性質,蘊含著深刻雋永的精神內涵,才成為經久不衰的改編主題。對於西游熱現象來說,《西遊記》原著「尋求一受難一回歸」的文學母題究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?我們不妨在 《西遊記》影視改編的歷史中尋找答案。


20世紀80年代,中國中央電視台計劃拍攝四大名著,這是中國首次進行 《西遊記》 的影視創作。整個劇組堅持「忠實原著,重現經典」,歷時6年,才完成《西遊記》前25集的拍攝製作。由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,成為無數人難以忘懷的經典形象。

到了20世紀90年代,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衝擊著人們的價值觀,社會文化思潮轉向質疑與顛覆,1995年上映的《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》,就對《西遊記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。「西天取經」不再是故事的核心,主人公的愛情糾葛反而成為電影聚焦討論的話題。這種改編極具時代性,化名至尊寶的孫悟空尋求真善美卻屢受打擊,他面對命運時無力的一句 「生亦何哀,死亦何苦」正是一代人陷入精神焦慮狀態的心聲。但在這充滿現代精神思辨的嶄新敘事中,我們仍然能看到 《西遊記》原著「尋求一受難一回歸」的母題底色。而在2015年上映的動畫電影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》中的孫悟空,則一改傳統的桀驁不馴。在五行山下沉寂了五百年後,他不僅法力盡失,還失去了對人生的希望和自我的信念。機緣巧合下他與小和尚江流兒結伴開啓冒險之旅。在旅途中,孫悟空歷經重重艱險、見證世間善惡後,受到人性光輝的感召,終於找回迷失的初心,完成了自我救贖。不難看出,這個改編的故事依然符合《西遊記》原著中「尋求一受難一回歸」的母題,但也充分體現了 「不忘初心」 的時代精神,號召身處時代洪流中的現代人重新審視自我價值,找到人生理想。


經典的價值正在於其對人性的深刻洞察。從經典中誕生的文學母題,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恆光輝。同時,它卻又不是僵化的教條,而是一個兼容並蓄、與時俱進的「器」,不斷容納著新的時代命題。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